乐山方言词与传统文化之诌议

有人说,在外面说乐山话觉得有点土,就改了个通用四川腔。有人说,你说的词好奇怪哦,怎么个叫“滚水”,开水就开水嘛。为说明乐山话之价值,故作此文,纰漏甚繁,仅作诌议。

 

早在高中的时候老师就说,乐山话是保留古音比较多的,尤其是入声。其实,我们觉得土多数是因为这些入声(学、入等),因为古,所以土。但你有觉得台湾、香港的“正体”字土吗?有觉得日语把星期说成“曜日”土吗,土的正是那些音译词,什么“雷射、麦、士多匹梨、的确良”的,如果不是靠日本造词,我们现在用的电话还叫“特律风”呢。

 

入声字在南方言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保留,像吴语闽语的。但在四川只有乐山和川西南某些地方才有保留。听起来土根本上是因为相同的字入声比普通话的音调低,如“不”,用普通话读是降E,用乐山话读是升C,声调只是相对值,所以这里相对是一个五度音程。对女生来说可惨了,毕竟娃娃音都是刺耳的高音才显的“萌”嘛。

 

沙湾区,有一座山叫绥山,它是峨眉山系的一部分,天然分隔了峨眉山市与沙湾区。峨眉山市政府驻地绥山镇也是以它命名。您应该熟悉“绥”这个字,如二战时的绥靖政策。但在这里,人们都是念的xū(绥),而不是suí。此后我开始注意这种方言中的字词与普通话的区别。大学时,一个来自遂宁的同学说他们将“遂”读为xù,我意识到这是不同方言体系的共同现象,且其与古汉语必有一定联系。

 

后来我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这类现象,包括沙湾方言词的音、意。我相信每一个字词都有其来历,于是开始溯源。由于研究字音变化需要丰富的音韵学和方言体系知识,故在此只说一些浅显的、有趣的问题。以兹证乐山方言是保留了大量文言词的古语。

 

这些方言词来源分为四类:古汉语、谬音词、粤语词、古音词。

 

古音即保留了古音的字词。汉语方言都是从古汉语发展来的,不同的地区发生了不同的变化,形成了各种方言。大体来说,古代音少字少,比如“古无轻唇音”,所以现在的方言发音是比较简单的音或者在《三十六字母》等古书上有记录则可确定是古音。还有一种办法是根据诗词的韵脚,如《弹歌》中:“断竹,续竹;飞土,逐肉”。这里肉应与竹押韵,所以读作rù更合适,一个内江的同学说他们一直都读的吃rù。斜字的古音是xiá,不然怎么与“白云深处有人家”押韵呢(数学老师钊哥的斜率就成了瞎说了)?而之前提到的绥、遂字,还有芫荽(我们也一直作芫xū),很可能就是这一类,囿于精力不再查证。

 

谬音即读错了的字。话说四川人认字认半边,倒也不是四川,古时候没有广播电视能发声的,字读音的传播只能靠“老九”了,拼音方案那是建国后的事了,连注音都是民国才有的。读书人又少,以讹传讹就很正常了,最简单的“讹”就是认半边。如:虹,老人都读gàng(杠),医院读作wàn(完),摄影作niè,臀围老裁缝都读diàn围。

 

粤语词就是湖广填四川填过来的。粤语中古汉语是很多的,如畀就是“给”。前文所述滚水的滚的原型即是一个古汉字“涫”音guàn,因粤语中gun与guan音相似,粤人写作了常用字滚,传到四川又读作原字音gǔn。这样就完全看不出其根源了。粤语词还有大部分是音译词,如香波(shampoo)、起司(cheese)及之前所述那些,也传入了四川。还有家私、基友这些则传变全国。

 

(我是不大喜欢音译词的,就好像我们只能学人家说话似的。日、韩都是学汉语,而日本更是能用汉字造词,比如乘降所就是车站,挺形象吧。日语名片是名刺,这玩意搁古代就是官员的名片,日本直接用了。所以那些汉语言的教授经常去日本考察。印度就是印式英语说多了成了阿三的。还有那种非英语词但汉语又用英语来译过来,那就怪了。尤其是一些地名,比如意大利的佛罗沦萨,它是由英语译来的,本来英语译一次音就差大了,再译成汉语就…。徐志摩的翡冷翠就是这,他去那儿耍过听到人家说直接译的,才更像意大利原音。我可不懂意大利语,只不过说明不想音译,最好把沙发改成软榻,蕾丝只说花边就好了。那“modem”呢,不说猫难道调制解调器简写成调解器,是好听。)

 

主要讨论的就是古汉语这一类中的字了。平时用的最多的是动词,这也是因为古代动词发达,还有些农用的名词。现代化的东西当然是后来才造的词了。

 

你或许知道,我们如果要从水源引水作自来水,很多时候是说的“到哪里捡水吃”。是的,我最初认为是这个“捡”字。Sort of 俗吧,用“引”要好听的多吧。但其实这是一个更专用的字——“笕”。这是一个很早就有的汉字了,从竹见声的形声字。本意就是把竹子破成两半,把竹节打通作引水的管道。那时候可没有管材用,只能用这。这样的管就叫竹笕。我寻问父辈这种东西,答说是“笕竿”,更形象不是吗。后来用作动词,就叫“笕水”。现在都自来水管早都不锈钢、PVC了,但是“笕水”还延用自今,就很难理解为什么是“捡”水了。

 

只有“下过乡”的孩子才知道了,我们把焚烧秸杆、枯草叫“óu”草草。那什么是“óu”呢。红楼梦中常提到冬天人们把手沤到热水里取暖,这个沤字作动词就是把东西放水里长时间浸泡。沤从水区音。区古音就是ou,qu这个音是后来才有的,所以从区的字如呕、欧都是ou音。古时候人们都是把草杆的埋在地里“沤”烂(靠水)作肥料。后来发现烧成草木灰效果更好,而且火也很方便带了,就用烧了。但是这个动作还是叫沤。

 

说个名词,“duì窝”。估计只有爷辈的才知道了。同学说如果做饭速度慢就可以说“你是烧的duì窝哦”。我看到过用它来装泔水的,但到底是用来作什么的呢。问了上一辈的得知是舂米的,于是正确写法应该是“碓窝”了。它确实是石头做的,形如窝,很形象的名词。

 

还有很多字,也许别人认为我们说的是什么土话,其实多半能在文言文中找到的呢,这里也不能穷尽。单说“过不的”这词,乐山话中很常见,比如“你不哭过不得哦”。同学觉得这说法好是奇怪,连答“过的,过的”。我还觉得这回答怪呢。这个词在《金瓶梅》和《红楼梦》中出现过,当然其它曲词中也应有。其意思就是“不能过”。这是一种倒装的否定后置,在文言文中常见,现方言中各种倒装有不同程度的保留,如粤语中还有宾语后置“畀杯水我”(即给我杯水)。我们不喜欢说喝水而是说吃水,很显然喝这个字以前没有饮的意思的,如“大声喝道”。在曲、小说中也都是说的“吃水”。

 

另外一些常用的文言词的,如:绾wǎn起袖子、褰qiān起衣裳、滗水、錾子、檩子、篾条(把竹子削成条状就是“迷挑”)榫头(读作“审头”)等都是生僻文言词。窃以为,说一句乐山话的意义就如作一篇诗经楚辞,还以古音读出来,不是土,而是文。

2010年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